A手机看渤燕
首页 > 资讯 > 滚动新闻 > 正文

山西刘氏老鼓传承人:让百年老“鼓”传承下去

中国新闻网 2017-11-29 14:21:20

2011年,刘氏老鼓制技艺被山西省公布为“省级非物质遗产”。受访者提供

中新网长治11月29日电 题:山西刘氏老鼓传承人:让百年老“鼓”传承下去

作者 杨杰英 郑海玲 王永芬

“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传承问题,因鼓的制作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现在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热情不高。”29日,刘氏老鼓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刘建军告诉记者,希望将刘氏老鼓这门绝技传承,让百年刘氏老鼓的鼓声响彻全国。

刘氏老鼓作为地方剧种和音乐的特色乐器,它的音质受当地音乐审美观的限制,要求制作者不但有纯熟的制作手艺,而且要凭感觉和经验来精心制作,技术含量要求很高,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受访者提供

在山西上党地区,流传着“黎城老鼓、长子铜锣”的民谚。发源于山西长治黎城县范家庄村的刘氏老鼓作为地方剧种和音乐的特色乐器,它的音质受当地音乐审美观的限制,要求制作者不但有纯熟的制作手艺,而且要凭感觉和经验来精心制作,技术含量要求很高,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刘氏老鼓制作技艺已有百年历史,1899年,刘建军的曾祖父刘旦在村里是个手艺精湛的木匠,当时村里新盖的龙王庙竣工后,缺一面敬神用的大鼓。刘旦斗胆承揽,设计好鼓的图样,又托人买好牛皮,并到顺德府向有名的师傅学习熟皮手艺,返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终于制作成一面大鼓,于是范家庄刘旦会做鼓的消息不胫而走。彼时黎城盛行上党落子戏,用鼓很多,一时间刘旦名声大震,潞州泽州两府戏班几乎都用上了范家庄的“刘氏老鼓”。

游人参观刘氏老鼓。受访者提供

后来刘氏老鼓经过四代传承便发展成了今天的丰富式样,历经气候变化却音色不变、美观大方的特色,最可赞的是倘若鼓已破裂,裂口在二寸以内音色依然不变,因此广受用主和内行们的欢迎和赞扬。

2011年,刘氏老鼓制作技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遗产”。然而正因如此,它的制作过程复杂,难度高,即使由刘氏老鼓的传承者刘建军来做,从备料到乐鼓制作成功也得半月之多。

刘建军(右)和妻子正在听父亲敲响刘氏老鼓。受访者提供

刘建军介绍,其制作工艺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要买来黄牛皮,将其浸泡、去肉、去毛,经过至少半个月的浸泡及数次刮洗,方能将一块牛皮清理好。另外一部分则是鼓身的准备。首先从山上砍来木头,以椿木为佳,杨柳木次之,将木头扯成板状,再拉成块状,而后根据具体鼓的大小要刨成一个个尺寸相符且弧度相同的小鼓板。

“这是最难的一环,没有个五六年的木工基础,很难把它们刨成相同规格的鼓板。最后把它们沿缝隙粘合到一块。一个鼓面就制成了。”刘建军说,整个过程中,操作者必须眼到手到心到,没有好的审美观,没有成竹在胸的把握都很难成功。

刘氏老鼓制作过程中需要的牛皮胶。受访者提供

从小听着父亲和爷爷“呲呲呲”的刨木头声,刘建军眼见的是他们怎样把一块块木头变成圆形的鼓身。即便如此,刘建军从16岁开始正式上手操作,仍用了六年才学会最难的那道工序。为了练习那道工序,他一天一工作就是十几个小时,常常是坐在凳子上一连刨四五个小时不起身。

刘建军说,因刘氏老鼓是纯手工制作,每年只能制作百余面鼓。“目前晋东南地区的乐器队来购买的比较多,有些供不应求。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还是设备和资金问题,如果能达到量产,有好的合作者,能够支持更多人来学习,才能更好地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完)

p0q0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