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手机看渤燕
首页 > 新闻 > 天津 > 正文

一个“问安电话” 安了老人心——走进金融街托老所

天津日报 评论 2019-05-04 00:30:05

金融街托老所,一座英伦式花园洋房建筑,上下三层,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设置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设施。托老所采用公建民营模式,由鹤童老年福利协会运营管理。

托老所的幸福时光

“杨美人,你来啦!”每天吃过早饭,94岁的杨玉兰都会来到二楼康复厅做按摩。和她打招呼的正是金融街托老所的“大当家”徐永芳院长,一位“90后”云南姑娘。

“不要这么叫人家嘛,不好意思啊!”杨奶奶抱着徐永芳撒起娇来。老人年纪大了,脑萎缩,腿脚也不方便,需要坐着轮椅出入。因为子女无力照顾,一年前,她住进了金融街托老所。

徐永芳一边轻抚着杨奶奶的肩膀,一边对记者说,目前金融街托老所托管着29位老人,都是像杨奶奶一样的高龄、失能失智老人。“如何让老人过有尊严的生活,护理一定要够专业!”徐永芳强调。

“全自动护理床、福祉车、按摩浴缸……硬件跟上是必须的;巡诊医生、营养师、康复师、社工……医、护、康、养、社五位一体全方位照护,一个也不能少。”

“杨奶奶可喜欢我给她按摩了!”插话的是康复师游翠香,杨奶奶叫她“胖姐”。她会根据每一位老人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不同的按摩方案。“‘胖姐’的两只大手很能干呦!”杨奶奶闭着眼睛说,看上去很享受。

二楼康复厅的一面墙上,张贴着一块很特别的“现实导向板”,显示着每天的时间和天气。“这是志愿者为小脑萎缩的老人制作的,他们再不会记错时间。”

按摩完毕,徐永芳推着杨奶奶来到三楼阳光房小憩。阳光房兼具餐厅和休闲区的功能。老人们在这里可以吃水果、看电视、聊天……阳光透过玻璃屋顶,洒下一地金黄,暖融融的。

“这里的老人有日托的、周托的、月托的……托管所基本满足了老人短期托管的需求。”

延伸服务 探索养老新模式

“不过,伴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度,我们越发觉得单纯机构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徐永芳说,在总结学习了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后,他们开创了以“电话问安”为主要方式的居家养老新模式。

“‘电话问安’主要是面向周边社区独居、空巢、失能的居家老年人,是纯公益的!每天一个电话,问候一声老人家平安。老人有啥需求,我们也会尽量满足。”徐永芳一边说,一边带着记者向咨询台走。

此时,文员赵芝艳正在给家住云居里70岁的刘秀琴奶奶打“问安电话”。刘奶奶常年一人生活,赵芝艳的“问安电话”成了老人离不开的慰藉。“没啥别的需求,就是你们要有入户活动的时候,记得过来看看我!”刘奶奶挂掉电话前又嘱咐了一遍。

“其实,老年人最怕的是孤独,最需要的是陪伴!”“90后”院长徐永芳是天津中医药大学老年护理专业第一届毕业生,从事养老护理工作5年来,她深谙此道。

“电话问安”这项服务,看似只是简单和老人通了一通电话,但给老人的却是孤独中有人惦念的温暖慰藉;给老人远方子女的是一份有人扶持的心安。徐永芳说,“电话问安”服务开展一年多来,深受社区老人及其子女的好评。

基于此,他们也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入户护理、配餐送餐等延伸服务。“都是低偿服务,不盈利。”

不仅如此,针对社区健康的老人,金融街托老所和金融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还合作开办了“社区老年大学”,为社区老人们打造了一个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社交新平台。

养老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从护理托老所的老人延伸到护理社区的老人,耐心、爱心、责任心一样都不能少。”文员赵芝艳每天都要按部就班地拨打20个“问安电话”,一般一个电话要10分钟,赶上能聊的老人,一个小时的也有。“老人爱絮叨,谁家都有老人,太能理解了!”赵芝艳习以为常。

“但毕竟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赵芝艳的电脑里存放了约120位需要“问安电话”的老人名单,都是社区党群中心提供的。“或许还有很多老人也需要这样的‘问安电话’,但我们不知道;或者他们所居住的社区没有人能够提供这项服务……”

“养老是一项大事业、大服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不仅是为了老人的今天,也是为了我们的明天。”赵芝艳若有所思地说。(张清 韩雯)

p0q0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