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手机看渤燕
首页 > 前沿 > 科技 > 正文

AMD英特尔博弈意义越来越小了?

baidu.com 2019-10-12 10:29:06

王如晨/文

很多年没有关注过AMD与英特尔的博弈了。今日AMD北京峰会,颇有些整体反转迹象。

从DT到NB到服务器,从全新升级的架构到超越对手的制程技术(7纳米量产),从CPU到GPU到行业整体解决方案、生态体系,形式上,它展示了一个全面PK英特尔的完整的AMD形象。加上fabless商业模式的灵活性,2019年以来的AMD,确实风光无限。

而英特尔最近一个举动,似乎隐晦地做了回应:在宣布Kaby Lake-G停产后,它的Kaby Lake DT处理器也公布了退役时限。

要知道,2017年,Kaby Lake诞生时, Kaby Lake-G可是英特尔CPU与AMD GPU的结合。

外界很容易想到英特尔独立的GPU路线图,2020年它将发布全新Xe独显。此前,随着AMD的方案演进,英特尔还曾调整旗下产品的价格。

直接竞争肯定绕不过。但夸克观察到的三个迹象显示,英特尔动作并非全因AMD而生,与AMD的博弈,只是巨头整体战略升级的一个方面,甚至不是最紧迫的目标:

1、英特尔的CPU+GPU以及更多异构计算要素的新方案,开始全线覆盖NB、工作站以及企业级市场,“云+端”的信号尤其强烈;

2、全球营销策略正在调整,全面贯通2C与2B,打造一体化的服务体系;

3、正在依托设计、制造,基于数据智能,形成开放的基础设施与平台服务。

第一点也是英特尔近两年来持续强化的部分。尽管没吃到手机业多少蛋糕,但就技术路线而言,它仍是全球少数几家能提供云+端、端到端服务的巨头之一。

就AI时代的“计算”概念而言,英特尔仍是无法忽视的巨头。尽管英伟达们借助GPU以及AI平台大放异彩,尤其资本市场备受追捧,但就技术路线、方案的完整性而言,它并不能真正动摇英特尔的地位。

第二点需要补充一则关键信息。几天前,英特尔核心岗位发生人事变动:它成功挖角思科,后者全球高级副总裁兼CMO Karen Walker已确定加盟,将担任英特尔全球副总裁兼CMO。此前,这一岗位已空缺一年多。

Karen Walker曾服务思科11年。较早时,曾任职HP。她被视为兼具技术、商业、融2C与2B于一体的一流营销官,去年曾获全球最佳CMO称号。

这明显吻合着英特尔此刻的变革取向。2019年2月,以CFO身份兼CEO达7个月的罗伯特·斯旺,正式转任英特尔CEO。巨头迎来一个没有技术背景且非半导体业出身的职业经理人,这是一个新的时代。它似乎预示着,英特尔将会在更广的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维度展示自身。它的品牌形象、理念也面临升级。

几个月前,内部似乎也做了铺垫:英特尔解散了所谓Agency Inside,裁掉几十人,英特尔副总裁兼全球创意总监Teresa Herd离职,预示着创意、营销环节的革新动向。

在夸克眼中,此刻,Karen Walker的到来,比其他动作都更能说明巨头整体战略升级的方向。

要看到,这是一个变革周期,各行业都在经历数字化转型。一个公司的CMO角色远比过去更具看点。

他/她不仅需要一般意义上的营销能力,更需要宏观视野、理念革新、技术与技术整合背景、行业市场定义能力、方案与产品定义能力。

在此前一篇《数字时代的CXO们》的文章中,夸克君如此断言:未来一个周期的CMO角色,必须兼具CEO、CIO甚至CFO的视野与特质。

因为,与数字经济、数字转型匹配,这个角色涉及到一个公司整体资源的整合、流程再造、组织与协同。他/她必须站在更高维度审视整个公司的未来。

我们看到,2017年以来,全球许多公司的CMO岗位都发生了变化。部分技术背景的CMO甚至成了CEO。这是整个行业数字化风潮来临的信号。趋势变化对人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英特尔来说,这变革动向,已持续很久,且经历过波折与震荡,并非因AMD而生。

在这个维度上,可以这么说,AMD北京峰会,形式上看似能整体冲击英特尔,实际上,两家公司已形成明显分野。就整体商业模式来说,AMD更像英特尔的一部分。

这种局面下,与其说是处理器双雄在竞争,毋宁说是一种抱团取暖。因为,面对整个数字经济风潮,它们面临着共同的挑战。而AMD的脚步,其实还落后不少。不要说NB想一下追上不容易,服务器领域更难,基于数据智能的行业基础设施布局,更弱一些。这一周期,它们之间的局部竞争,有利于保持x86阵营的活力。否则,这一路线会失去更多创新的动力。

当然,这并非是说英特尔多么出彩了。事实上,2019年,可能是它压力最重的周期了:

1、工艺制程仍有差距。

10纳米处理器的NB虽已出货,但仍落后对手一代。目前,若完整打通云端的话,还只能依靠14纳米。

2、全球云计算市场增长放缓,服务器处理器出货、数据中心业务面临挑战。

这个背后,同样与数字转型有关。纯粹角力服务器、销售导向明显的狭义云计算业务,面临技术整合,它必须融合更多AI要素,尤其是数据智能,建构起面向行业的开放平台,否则英特尔的战略升级将很难落地。

而目前,无论单一的5G要素、AI要素,还是5G+AI+物联网+云计算整个基础设施平台方案层面,英特尔都需要关键的定义。

3、整个商业模式仍需要明晰。

前几天,英特尔CEO罗伯特·斯旺拜访了中国台湾地区ICT群雄,这也是英特尔CEO7年来首次台湾行程。你知道,台湾地区在全球ICT供应链、系统设计、终端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层面颇有基础。如此,就能体会到巨头的一种紧迫性了。

在英特尔美国与台湾地区、大陆等区域市场之间,确实有着一种闭环的服务模式。只是,若结合英特尔自身的芯片设计与制造环节说,我们仍没有看到它超越半导体概念的系统化建构。

要知道,与英特尔博弈的企业,早已不只是AMD、英伟达、博通、高通、台积电、三星们,还有一眼无法觉察的华为、BAT们。后者看上去属于合作伙伴,但在一个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它们都在构建端到端、云+端甚至“云管端”的服务体系。固然,它们不会在芯片维度完全取代英特尔方案,但会继续弱化它在整个价值链上的地位。这也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动向。

夸克认为,此刻的英特尔,虽然挑战重重,尤其微观技术面临创新,但就真正服务的范畴、紧迫的任务来说,仍在于它如何更为合理的描述、定义自身在产业中的价值。

我们判断,除了上述几个方面,未来几年,英特尔制造业部分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动,分布在北美、欧洲、亚洲等地的工厂,可能不仅生产处理器,还会依托工业互联网,强化代工服务,甚至不排除涉入准系统。因此,如果制造端无法形成与“云+端”服务匹配的机制,为英特尔渗透行业市场奠定后端基础,它的模式将始终带有割裂的特征,整个运营会缺乏效率。

最后想说,未来,AMD与英特尔之间的竞争,于整个行业来说,意义可能会越来越小。

p0q0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