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手机看渤燕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正文

垃圾分类太麻烦?国人的神经可能从来没有为垃圾绷得那么紧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19-07-09 13:08:51

 

最近,中国都市圈的舆论场,“垃圾分类”一定是最火的关键词之一。各种段子组成了一个又一个以垃圾为名的网络狂欢,各种有关垃圾分类的手机小游戏在大家的拇指之间传播,一篇篇10万加网文肯定抑或是否定垃圾分类的意义。

垃圾围城、垃圾焚烧、堆肥、二噁英、微塑料、骨瘦如柴的北极熊、绵延数公里的海洋垃圾带、胃里满是塑料的动物死尸、可回收垃圾高昂的回收成本、强制执行垃圾分类的合理性……从视觉冲击、情感动员、环保科普,到政策和法理解读,国人的神经可能从来没有为垃圾绷得那么紧。

在这个“垃圾”话题已然井喷的当口,我们今天不再就事论事地谈垃圾分类,而是试图从消费生活、社会分层和经济增长模式等角度切入,去思考垃圾分类背后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从自身的个人经历出发,审视“环保”对当代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垃圾分类背后,是被我们忽视的消费观念,以及太过于方便的当代生活。“过于方便”,可能正是问题所在。或许你不完全同意文章的观点,但希望这些文字能抛砖引玉、引发公共讨论与思考。

撰文 | 黄炎宁

“你是什么垃圾”,

的确是直击灵魂深处的拷问

耐人寻味的是:在21世纪,镜头已经变得无处不在;然而镜头很少对准我们食物的来源和能源的出处,以及我们垃圾的去向……我们活在一种幻象里,感觉我们产生的所有废物——从排泄物、垃圾到有害废弃物——都可以凭空消失,就像我们冲马桶那样轻易。——奇亚·汤汉(Ziya Tong)《现实泡沫》(The Reality Bubble)

在各种关于垃圾分类的网络段子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是充当志愿者的上海阿姨对前来扔垃圾的年轻人提出的询问:“你(扔的)是什么垃圾?”该问句与互联网文化的自嘲精神完美契合,于是它被上升为“直击灵魂深处的拷问。”另一个是按照上海市目前推行的垃圾分类准则该如何处理没喝完的珍珠奶茶。正确的步骤为:先撕下封口的塑料膜,倒出珍珠和其他液体残渣(归为湿垃圾),然后将塑料膜和吸管投入干垃圾桶,最后把塑料杯洗净作为可回收垃圾。这一系列操作让不少人感到麻烦,于是大家开玩笑说,以后在上海连珍珠奶茶都不敢喝了。

可问题是,倒推一下,一杯珍珠奶茶就是这样一步步打包完成的:取塑料杯,加奶茶,加珍珠,加糖,封口,插吸管,套塑料袋……在一定程度上,垃圾分类迫使我们去正视商品的生产和包装过程、物质构成,以及相对应的处理方式,而这正是我们很不习惯去做的一件事。正如奇亚·汤汉所说:我们已经习惯了不去为垃圾的去向担忧,就好像它们可以像冲马桶那样一冲即走,然后永远消失;我们也很少关心我们的食物和消耗的能源是怎么来的。这个时代的座右铭是“活在当下”——不需纠结过去,也不必担心未来,只需享受你现在所拥有的,也许是一杯珍珠奶茶,也许是一份外卖,也许是一部“爱疯”。然而“垃圾分类”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把我们拉回了时间的三维当中,这样说来它的确是直击灵魂深处的拷问。

p0q0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