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手机看渤燕
首页 > 新闻 > 天津 > 正文

生态环境好不好 候鸟用翅膀投票——天津市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守护绿水青山

天津日报 评论 2019-12-07 10:32:35

 

北大港湿地成为“候鸟天堂”。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以来,我市加大力度推进875平方公里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合理开发利用153公里海岸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越来越多,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加速建设,为京津冀再添新“绿肺”。

湿地自然保护区:成为“候鸟天堂”

驱车从市区向南40多公里,告别喧闹城市,一片静谧的湿地展现在眼前。冬日暖阳中,蓝天白云倒映水面,芦苇迎风摇曳沙沙作响。“这几年,随着生态恢复,来北大港湿地落脚的候鸟一年比一年多。”北大港湿地管理中心巡逻中队队长陈健一把拉开巡逻车的门,招呼记者,“上车,带你看看大天鹅去。”

巡逻车从水库大堤驶入湿地腹地,柏油路变成了狭窄土路,周围是一人多高的芦苇荡,转个弯就不见了来时路。

“北大港湿地是天津最大的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占了滨海新区面积的1/7。今年,在北大港湿地落脚的候鸟,已经达到了100多万只,种类也增加到了276种。最近,大天鹅停留在湿地实验区北边,大约有上千只。”

说话间,车速降下来。

“看那边,都是大天鹅。”陈健伸手递来一个望远镜,“前些天,已经飞走了一拨,这些是刚飞到的。”

远处水面上点点白色身影,有的在游弋觅食,更多的像团团棉絮般静静浮在水面。

“这还能分辨出是不是新来的?”记者惊讶地问。

“当然有诀窍。”陈健笑得一脸神秘,“候鸟刚来的时候,经过长途飞行非常疲惫,落到水面先要休息恢复体力,都是蜷起脖子一动不动,睡上几天,等到缓过劲儿了,才开始活动、捕食。”

原来如此!巡逻队员每天在巡查中,要观测记录候鸟的种类、数量,还要定期对鸟粪取样化验,对伤病候鸟进行救助,日久天长人人都成了候鸟专家。

车子一路行驶,不时有胆大的鸟从车旁猛地飞过。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表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候鸟的去留,野生鸟类对环境变化感知非常敏锐,警惕性极高,在北大港湿地能与人近距离和谐相处,极为难得。

这两年,很多以前没见过的鸟在天津陆续出现,世界濒危物种白头硬尾鸭来了,多年不见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和大鸨来了,8只并不常见的火烈鸟也现身北大港湿地。除了候鸟,还有狐狸等不时出没,湿地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越来越明显。

候鸟的持续回归,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近年来天津在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目前,天津已经建立了包括北大港湿地在内的4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为875平方公里,每年迁徙季数百万候鸟在天津过境停留。”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路红说:“我们通过建立湿地分级管理体系、湿地用途管控制度等多项措施,在违法整治、湿地恢复、护林保湿等方面稳步推进,全力打造湿地规划建设和保护修复的‘升级版’。在人和大自然的共同庇护下,天津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候鸟天堂’。”

海岸开发利用:实现靠海亲海

告别候鸟,沿着渤海湾一路向北,来到中新天津生态城。

入冬后,海风已渐凛冽,但在生态城东南端,新修建的东堤公园依然有三三两两游人。这座开放式公园没有围墙,一条长长的步道贴着海岸线伸向远方。

“东堤公园总面积约35公顷,全长3.1公里,从2016年开始建设,到今年基本建成。目前,正在进行冬春季节苗木调整补种和电力系统的安装调试。”泰达绿化集团东堤公园项目负责人闫庆伟告诉记者。

沿着园内的蜿蜒小径由南往北走,每隔两三百米就有一个大小不一、形式各样的小广场。“公园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要让人们亲海近海并且能够参与其中,因此规划建设了11个节点,包括星海广场、儿童乐园、沙滩演绎等,充分展示丰富多样的海洋文化主题。”闫庆伟说。

站在公园里,几乎任何位置都能一眼望见大海,长长的木栈道和骑行通道,可供游人一边欣赏海景一边慢跑或骑行。“等到明年春天,再来东堤公园走一走,一边是绿树花香,一边是涛声海浪,绝对是个‘治愈系’的景点。”闫庆伟笑着形容。

“天津有153公里海岸线,但由于主要是粉沙淤泥质滩涂,常有人说靠海不亲海、临海不见海。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17个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出台了‘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着力进行海洋生态整治修复和合理开发利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海域管理与预警监测处处长王正江告诉记者。

据了解,“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的规划期从2019年至2035年,共规划实施30多个整治修复项目,包括滩涂修复、岸线整治、设置岸边人工步道、建设沿海湿地公园等,通过整治修复将实现“水清、岸绿、滩美”,让人们真正能够“靠海亲海”。截至目前,除了东堤公园,南港工业区生态湿地公园和中新生态城遗鸥公园一期生态建设工程也已完工。临港经济区公共岸线生态修复整治工程已完成600米试验段岸线修复,正在进行苗木栽植。其他各项生态恢复修复项目也在全速推进中。

绿色生态屏障:大绿大水初现

一场冬雨后,林染数夜霜。从滨海新区沿天津大道返回市区,途经津南区双桥河镇,这里的冬季植树造林现场正干得火热。龙柏、国槐、圆蜡、椿树、山桃、枣树、山楂、苹果、金银木、丁香……一棵棵树苗在精心栽种下挺直腰身,标兵一样整齐排列,将根深深扎向大地。

为了给京津冀留下一片绿谷,天津把中心城区到滨海新区中间736平方公里黄金地带拿出来,全部规划为绿色生态屏障区,实施分级管理,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田则田、宜水则水,展现“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的景观。自屏障区开始建设以来,津南双桥河这样的“小森林”越来越多,或点状分布,或相连成片。

“今年绿色生态屏障共安排131项建设工程,其中60多项是跨年度工程,本年度的任务已全部进入收尾阶段。今冬明春的重点,就是抓好秋冬季造林绿化工作,这也是屏障区的核心工程。同时,我们还在加紧筹划2020年建设任务,重点围绕拆迁修复、造林绿化、路网建设、水系连通等十大工程展开。”天津市双城生态屏障指挥部副组长范树合告诉记者,目前屏障区各类林木总面积已经达到13.7万亩,“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的景观效果初步显现。

前不久,绿色屏障区总体规划和水系、路网专项规划同步获得批复,相关部门继续加紧编制环保、旅游等专项规划。“在正在编制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明确了我市生态骨架的结构为‘三区、两带、中屏障’。其中,‘三区’指的是北部的蓟州生态保护区,中部的七里海、大黄堡湿地片区,南部的北大港、团泊湿地片区;‘两带’是沿海生态屏障带和西部防护林带;‘中屏障’是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通过中屏障将南北两大湿地连接起来,同时向北连接通州,向西南连接雄安新区,这样形成环首都屏障带,更好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天津作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霍兵表示,“到2035年,绿色生态屏障区的蓝绿占比将达到70%,森林绿化率将达到30%,一级管控区形成‘天’字形主骨架,一座连通南北的生态廊道建成后,将为支撑天津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生态保障。”

从一抹绿到一片林,再到一个生态屏障,京津冀“绿肺”一步步完成再造,自主呼吸。

退海盐滩,新绿迷人,凫雁声声,其美几何。(陈璠 钱进 潘立峰 王麟)

p0q0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