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手机看渤燕
首页 > 娱乐 > 电影 > 正文

科幻硬片口碑逆天,为何沦为票房毒药?

Mtime时光网 2018-04-18 14:34:23

“星战”为代表的轻松科幻题材才是主流

如今的科幻电影可以划成两大类别。一类以《星球大战》与超级英雄大片为代表,拥有科幻的表象,用科技发展推动未来世界与未知宇宙的设定,故事的内核依然把人视作宇宙变革的重心。

哪怕在浩瀚宇宙之中,人们面对的还是那些家长里短的事情,谈论爱情与亲情等熟悉的事物。这里科幻是调味的佐料,不去触及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与科技进步面对的问题,花样做的再好,到底不是科幻“硬菜”。

另一类是更加“硬核”的科幻电影,这些作品里,宇宙万物不再绕着人类转。主人公往往是茫茫星际中的微小存在,在面对未来与未知的时候受到认知与灵魂的考验。它们的命题是探索科学带来的伦理悖论与反噬风险,分析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并向观众的理解和认知发出挑战,比如《银翼杀手》系列、《2001太空漫游》,比如《湮灭》、《降临》、《机械姬》。

主流观众日常来到影院是为了放松与休闲,他们想要爆米花与快餐,追求感官的刺激和愉悦,不热衷于刷新世界观,无意让电影成为一次颠覆自我的挑战。

《湮灭》的观众评分与媒体评分两极分化

因此他们对前一类科幻大片趋之若鹜。打开年度票房榜,北美市场最卖座的大片永远是《星球大战》、漫威DC超级英雄大片、《头号玩家》等娱乐性远远高于科幻性的电影。同时,这批北美主流观众也表现出对严肃烧脑题材的抗拒心态,缺乏耐性与全神贯注的动力去细品一道道科幻“硬菜”,被影迷和媒体点赞的《湮灭》在CinemaScore网站的观众口碑只得到评分C。

《湮灭》与《银翼杀手2049》在大众面前不受宠,也是吃了娱乐性太弱的亏。这些电影基调冷静理性、笑点几乎为零。你无法强求辛苦一天或一周的普通观众,坐在电影院的椅子前继续感受压抑和负能量。能接受以丧治丧的观众毕竟是少数。

硬科幻大片想要热卖去触及普通观众,那么平衡科学与娱乐元素成了唯一的出路。雷德利·斯科特基于同名畅销小说拍摄的《火星救援》就是兼顾娱乐效果与科学真实性的范例,北美观众乖乖掏出2亿美金给《火星救援》贡献了票房。

可惜在《火星救援》之后,雷德利没能照单复制这次的成功。去年他回归《异形》系列继续一本正经的谈生命谈存在,于是《异形:契约》票房遭遇滑铁卢,拍续集已被归入有生之年清单。

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如今的卢卡斯影业宠儿莱恩·约翰逊身上。2012年他拍摄的时间旅行题材《环形使者》备受业界追捧,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3%,却仅收回 6650万美元的票房数字。对比去年约翰逊拍摄《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的票房热度,可谓天壤之别。



[next]

片方不敢拍 电影未映已判死刑

《湮灭》太理性,太复杂?

商业科幻片的制作成本通常都不是独立片厂能够承担的数字,当一位雄心勃勃的导演想把自己设想的世界观完整呈现出来的时候,需要投入的资金就更多。因此,大片厂对硬科幻电影的信心决定着它们的未来。

在超级英雄大片、超级IP改编电影当道的好莱坞,投拍一部可能具有亏本风险的科幻电影绝对属于冒险之举。一步棋出错,可能随时“六大”变“五大”变“四大”,大公司们为了保持竞争优势,选择的项目也越发保守,承错能力正在直线下降。

即使是雷德利·斯科特这样的泰斗导演也得面对票房失利的“后果”。考虑到《普罗米修斯》没有达成票房预期,福斯虽然支持斯科特继续拍摄《异形》前传系列,但高层也将制作经费直接砍半,《异形:契约》有限的拍摄预算逼着剧组精打细算,道具用完之后也会就地拍卖折换。

《普罗米修斯》失利导致续集预算减半

即使是那些最有勇气和底气的尝试者,也无法经受一次又一次的票房失利。尤其是面对原创非续集类科幻电影项目的时候,规避风险是所有电影公司高层的条件反射,于是在制作发行阶段,这些科幻大片潜力股同时也被当成定时炸弹一样提防。

索尼哥伦比亚投资《银翼杀手2049》时选择了优先获得票房分成的方案,他们放弃了电影下映后的一切收益。此举自然是对这部雄心勃勃的科幻巨制缺乏信心的表现,但这样的保守心态也的确帮助他们在票房败北后将损失降到最低。

《银翼杀手2049:》的其余制作资金由阿肯娱乐牵头注入,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影片未来收益上,却因此背负8000万美金左右的巨额亏损,随后公司大裁员,《银翼杀手》三部曲的拍摄梦想暂时告一段落。

派拉蒙的2017年片运不济

派拉蒙对待《湮灭》的发行决策则直接亲手埋葬了电影的票房前景,也遭到网友围攻指责。据悉《湮灭》内部试映的好评率低至20%,这份数据吓到了派拉蒙的高层。当时参加试映的观众普遍反映这部电影太复杂,《湮灭》出品方制作人便向导演亚力克斯·嘉兰施压,要求他进行补拍,对影片结局处理作出修改。嘉兰不愿意牺牲自己的创作构想,拒绝改变他的作品,并获得了拥有最终剪辑权的执行制片人力挺。

面对2017年《攻壳机动队》《变形金刚5》《缩身》《母亲!》等多部大片接连扑街的无奈局面,派拉蒙担心《湮灭》将是另一场票房惨剧,就在影片上映前就主动给《湮灭》的票房判死刑。

他们决定只在美国、加拿大与中国的影院放映《湮灭》,并把影片的国际发行权卖给了四处买买买的流媒体巨头Netflix。Netflix为了打造旗下原创内容的招牌出手也相当大方,据悉版权费最少给到了4000万-5000万美元,基本抵消制作成本。

派拉蒙的决策自然导致了嘉兰的不满,他在采访中委婉表示“我对小荧屏没有意见,但《湮灭》这部电影就是为大银幕而拍的”。



[next]

恐怖片热浪回归 挤走科幻市场份额

近两年《逃出绝命镇》《小丑回魂》《布莱尔女巫》等小成本恐怖片在市场上大行其道,频出口碑票房双丰收的爆款,这将制作公司对高概念硬科幻类型的市场信心挤压到更小。

片方看到了比科幻题材更“靠谱”的投资渠道,对严肃科幻电影的热情自然日渐冷却。连《湮灭》的导演嘉兰都承认:“恐怖片现在是人们最热衷尝试拍摄的类型,因为你能用很低的预算做出点什么。”

恐怖片的另一个优势,就是这类题材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普遍比硬科幻强得多。《湮灭》北美上映首周的数据显示,25岁以下的观众人数比例不足20%,作为一部全女性主角的科幻片,女性观众的数量也少于20%。失去了北美院线的两大主流观众群体——青少年和女性,票房惨败根本无法避免。

 

观影新渠道吞噬票房

 

回到票房数字上来看,全球主流市场的电影票价近几年都存在明显增长。票价变贵之后,观众选择去看什么电影也会更加谨慎。他们倾向于选择熟悉的题材、熟悉的IP或者是亲友的推荐,于是火的片子更火,冷门的片子就会更冷。

《湮灭》、《降临》、《机械姬》、《异星觉醒》这类缺乏IP基础的科幻系列,在上映的时候首先就不是大众观影的头号选择。

随着新的发行渠道兴起,电影院对观影的专属性优势被蚕食。以前大家错过院线放映需要等一年半载才能看到DVD版本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如今电影下线之后,快的只需要几天,慢的两三个月之后,观众就能通过的VOD平台在家观看这部电影了。

新的观影环境和习惯对科幻类型片,尤其是原创的内容提出考验。与制作公司谨慎投拍的动机类似,普通观众从去影院的性价比来判断,也会对陌生的严肃科幻类型做出谨慎围观的决策。多等几个月就能在家看,总比去影院看一部可能不喜欢的电影好。

流媒体是救世主还是拦路虎?

今天的观众不必上电影院,就能找到太多神剧满足自己的科幻瘾:《西部世界》、《真实的人类》、《菲利普·K·迪克的电子幻梦》、《黑镜》、《碳变》、《相对宇宙》…….小荧屏上科幻新老热剧频出,总有一款适合你。

购买电影点播权已经无法满足小屏幕的内容大战了,从HBO、SyFy、FX等电台播出渠道,到Netflix、亚马逊、Hulu等流媒体新贵已经纷纷下场瓜分科幻剧的蛋糕。曾经被抛弃的严肃科幻题材再一次在小荧幕上焕发生机。

以剧集形式诠释复杂的科幻题材存在一个无法忽视的优势:剧集能够降低理解科幻概念的门槛。同样层次的故事,拍成电影放到大银幕上,必须在两到三个小时内完成全部叙事;剧集则没有这种赶时间交代背景的压力,大可用三到五倍的时间去慢慢铺开。

换言之,《西部世界》可以被看做十小时的加长电影。假如将《湮灭》的原著《遗落的南境》三部曲拍成系列剧,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吗?

p0q0

J